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这首《清明》是唐代杜牧所作,反映了清明时节的景象,十分形象。古人诗中常用自然景象来表达对清明节的感悟,正因如此,这中间显得格外的清丽高远,一点也不会有条条框框的束缚。
清明时节是个祭扫祖先坟墓,缅怀先人的节日。从唐代开始,清明节就被列为重要的节日。古人在这一天所怀的感情,更是无法用语言描述,不过诗词歌赋给这些感情赋予了生动的形象,使得这些感情更加地深入人心。
在《唐诗三百首》的选本中,能够发现不下十首与清明节有关。比如,岑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中写到“萧条画鸡骇猩红,素娥眉笼秋波浓。绿窗春与天俱莫,榴鼓荷蓝玉堂中。”,他用极为生动的描写,展示出清明时节的温柔多情。
另外,杜甫的“茅檐长,杏园东,梨花满地不开门。”这句话也表达了对清明节的情感。茅檐长是古时的一种统称,它代表的是田欲丰收、宅舍安宁的喜悦;而 “梨花满地不开门”则似乎预示了悲痛的场景,这分别说明了清明节既是人们为了告慰先人的感情,同时也是对生活的期待。